2020-11-23 16:36:15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抚顺华图
现在国考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很多小伙伴感叹道时间过得也......太快了吧!下面图图给大家梳理一下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图形推理
1、特征分析法
特征分析法是从题干中的典型图形、构成图形的典型元素出发,大致确定图形推理规律存在的范围,再结合其他图形及选项猜证图形推理规律的分析方法。
特征分析法实质上是对图形的一种直觉。利用特征图形和特征元素能够排除一些规律和选项,对解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地运用特征分析法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并不是所有的题干中都存在特征图形,使用时应该注意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
(2)与排除法结合提高解题速度。解题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特征元素之间的关系,排除某些选项,尽快确定正确答案。
2、求同分析法
通常题干所给的图形都是形状各异的。此时可以通过寻找这组图形之间的相同点来确定图形推理规律。这种方法称为求同分析法。
对图形的求同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图形的特征属性和图形的构成元素。求同分析法的应用十分广泛而且非常有效。正确运用求同分析法解决图形推理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求同分析法是一种先整体再个体的分析方法,使用时应该先对所给图形进行整体把握.寻找图形间的相同点。
(2)确定是否有唯一的共同点。要仔细研究在一组图形中除了已发现的共同点外.是否还有其他共同点,只有全面考虑所有的共同点,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规律的正确性。
(3)确定推理的规律时要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二、定义判断
我们先来梳理提取要点的知识内容:
主体:动作/行为的发起者
客体: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目的:为……/达到……目的
原因:由于……/因为……
结果:致使/导致
方式:以……手段/方式/方法
条件:前提
性质:属于
1、关键词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单定义判断。所谓单定义判断,就是说题干中只出现了一个定义。
所谓关键词法,也就是分析定义的句式结构,找出句子的主语、状语、定语,以确定定义的主体、行为和客体。
因为主语一般对应主体,是定义的发出者;
状语是行为的限定词,描述行为的特征,根据限定内容的不同分为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目的状语、方式状语等;
定语是客体的限定词,描述客体的特征。
单定义判断很多时候考查的就是考生对这些关键信息的采集能力。只要抓准了关键信息,再将选项与定义一一对照,是很容易确定正确答案的,那么正确率自然就高了。
2、整体归纳理解法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多定义判断和一些说理型的定义判断。多定义判断就是题干中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义。
说理型定义,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定义。通常是从整体上对考查我们对于定义的一个理解和把握能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不能只单纯地勾画关键信息了,而是要从整体上对于定义进行一个归纳总结。
先通读定义,归纳出定义的主要意思。然后,再结合选项,看看选项是不是符合定义的整体意思或者倾向。
3、选项分析法
当定义本身难以理解时,我们不妨先看看选项。因为选项是根据定义设置的,选项很多时候都蕴含着做题的突破口,正所谓柳暗花明。
具体的怎么分析选项呢,那就是比较选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定义判断是单选题,其中正确答案肯定和其他选项存在不同。那这个时候不看定义,我们只要比较选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把表达一个意思或者倾向性相同的选项挑出来,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
三、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一直都是判断推理中较简单的一个模块,其主要的原因是题干短,解题快。所以小伙伴们一定要保证此类题目的准确率哦!今天和图图老师一起来看类比推理的十大关系。
1、种属关系
也称包含关系。是物种和所属的关系,是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并大于另一个概念外延范围,也可以认为是大类和小类的关系。其逆向关系是包含于关系。在类比推理应试中,要注意先后顺序的区别。
如:老鼠和哺乳动物,老鼠的属是哺乳动物;
再如:教科书和书籍,教科书的外延包含于书籍的外延范围内。
2、分解关系
分解关系是对合成事物拆分后构成的关系,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如:“汽车”与“汽车轮胎”、“国家”与“城市”等,在上述两个例子中,汽车和汽车轮胎之间是分解关系,因为相对于汽车轮胎来说汽车是一个整体,而汽车轮胎只是汽车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构成了整体和部分的分解关系;
反之,汽车轮胎和汽车之间就是构成关系,因为汽车轮胎这个部分在前,而汽车这个整体在后。
也可以把这种关系进一步引申为组成关系、原料与产品的关系,如粘土∶瓷器,石灰石∶石灰膏等。
3、并列关系
这里的并列关系是指逻辑反对关系。概括地说,并列关系可分为同级并列和非同级并列。
同级并列的两个概念的临近属概念相同,如∶“冰箱∶电视”,它们的临近属概念都是“家用电器”。与“计算机∶菜刀”比较,前者是同级并列,后者则是非同级并列,要参照具体语言环境分析断定。试题中,通常考查同级并列关系。但是,在选项中,会出现非同级并列概念的干扰,注意区分。而同一关系则是进一步把这种并列关系的范围缩小了,但在关系上仍然可认为是并列的,如妈妈和母亲,大鲵与娃娃鱼。
因此,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同义、近义、同类、同一等等关系都归为并列关系,也就是它们在同一个所属下是两个同级的种。严格说来矛盾关系也应看作一种并列关系,但是为了做题和讲解的特殊需要,我们把矛盾关系单列讲解。
4、矛盾关系
这种关系应该属于并列关系的一个很特殊的类,在各类试题中经常遇到,所以我们有必要重点讲解一下。所谓矛盾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对立关系,也就是在同一个所属下的两类事物或者词语的相对或相反关系。
5、互补关系
互补关系不同于并列关系,它是指两个相互组合才能构成一个整体或者一个完整的事物或现象的关系。
比如我们常见的“羽毛球和羽毛球拍”、“网球和网球拍”、“秤杆和秤砣”等等,如果只存在一个词语或者事物的话,那么对于实现它的整体功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两个事物或者词语相互组合才能构成一个整体,不然就不可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或者功能。
6、场所关系
场所关系主要是指事物和其所处的场所关系,这种关系是公考试题中很常见的一种考查关系。场所关系的范围极其广泛,现实中的很多场景都反映的是场所关系。
如“汽车和马路”、“公共汽车和售票员”、“工人和工厂”等等,这些都是很具体的场所关系。但是在我们的试题中,特别是浙江省考的题目会经常遇到一些抽象的场所关系,比如“子弹和枪膛”、“炮弹和炮筒”等等也是场所关系。
7、主谓宾关系
也就是指主体、动词和客体的关系,主体一般是关系和动作的发出者或者主动者,动词是具体表明主体动作的范围和形象化,客体则是关系或者动作的接受者或者被动者。
8、属性关系
属性是事物具有的某些性质或者功能。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事物固有的属性,具有必然性。
如“月亮对于月食”,“光对于亮”等。非本质属性如“苹果和红色”,解释为苹果可以是红色的也可以不是红色的。进一步讲,这种属性关系可以抽象化,引申出一种代表关系来,如“红灯∶停止”,“莲子∶爱慕”等,这就是把属性关系上升为一种更广泛的层次。
9、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一个事物发生导致另一个事物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前因后果无疑。因果关系有必然因果关系,非学术场合,其逻辑属性与充分条件关系类似,不赘述例证。此外,还有或然因果关系。指事物间的原因和结果存在某种联系,但不充分也不必要。
在具体分析中,要辨别其中某个概念一旦反变,两者要具有必然(充分)因果关系的性质。上例中“有阳光,就必然不黑暗”就变化为具有必然因果关系的属性。但是,如果变化为“没有阳光就黑暗”显然是谬误。
10、充分条件关系
很多时候所给的两个词语或事物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可以逆转的映射关系,而是可以由前者必然性的得出后者,但这种必然关系却并不一定是可逆的。当然,有的老师随便把它归为因果或属性等关系,但这并不能概括全部,所以才有必要向大家阐述这种关系。
如手术与消毒,正向看,手术一定要求消毒,但是反过来消毒的并不仅仅是手术。
四、逻辑判断
逻辑判断主要考察大家的逻辑思维,在学习过程中要重点锻炼思维,答题技巧如下:
(1)类比选项不选
题干中只提到了A而选项却出现了B。想拿A和B两件事作比较来削弱或加强,但两者没有可比性。
(2)主观选项不选
主观选项是指带有主观色彩的选项,这些主观色彩浓重的选项肯定不是正确答案。
(3)差钱选项不选
如果选项中说一个项目无法实施或一个工程无法继续是因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或成本过高。这样的选项基本上也起不到加强或削弱的作用。
(编辑:抚顺华图01)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