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11:37:00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抚顺华图
漫画:老品子
要做好执行性工作,就涉及到工作的执行程序,和一些注意事项。作为一个中层或基层领导者,要特别注意工作程序和工作原则。
1、工作程序与工作原则
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就是首先要学会服从,服从你的正职,服从上级领导一些工作部署、工作任务安排。然后在服从的基础上谈执行,去落实、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就有自主和决策。
为什么我们把决策放在执行之后呢?大家都看过一些管理学、行政学的著作,它们都是先谈决策后谈执行,但这里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执行是执行什么,而决策是怎么执行,这个决策是执行中的决策,是方法论方面的决策,而不是要不要做以及做什么的决策,因为要不要做和做什么的决策,是由正职和你们共同的上级领导所决定的,你无权决定,但是你怎么去落实、实施,这里有你一定的自主、习惯和方法,所以我们是先有执行,后有自主和决策。
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涉及到和其他副职分管的工作有交叉,或是涉及到其他部门的配合,那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有一个协调行为,要和其他领域、分管、部门进行协调,如果你分管的范围内独自能够做完,那么这个协调就不存在了。所以这个协调不是一个必要程序,而是一个重要程序。一旦事情做完之后,我们要审结,一定要检查、评估后再结束,不是做完就完了,一定要进行检查总结。
最后还有一步,就是要汇报、反馈,还要向正职、上级领导反馈,要告知一下工作落实到什么程度,效果如何,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程序。
在运用这个程序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作为公共机构,在执行中要特别讲究政策性,政策既要灵活又要原则,要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结合,一定突破政策的边界。二是要注意时间性,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三是应急性,今天可能这样,明天可能那样,它可能会有各种事先想不到的或是突发性的东西,一定要学会应急、应变,能够有应急反应。这是我们讲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原则。
2、注意事项
我们围绕这个原则,讲几个注意事项:
第一阶段,在服从、接受正职或上级的指令、工作部署、工作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接受。
什么是接受?实际上接受的要素就是听准、记准,那听准、记准的要素有哪些呢?有这么4-5个要素,大家一定要注意:
第一,谁向你发布的指示、命令。如果是你的正职或是分管的上级领导,你直接执行就可以了,但是你的领导可能有很多,如果不是你分管的领导或是上级的上级交给你的事,那就不一样了,你就要学会如何应对,所以“谁”是不一样的,是谁向你发布的指示、命令或是工作安排,这是第一个听准、记准的要素。
第二,什么任务?有的时候一说,我们可能稀里糊涂地就接受了任务,但是一执行,发现不是那样的,原意、意图并不是这样,你搞错了,所以一定要知道这是什么任务。
第三,任务的要求是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是完成,什么程度是卓越,做到什么程度是没有达成,这里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搞清楚,至少要知道完成任务的底线、标准。
第四,办理时限,什么时候完成,给你规定的是3天,你分4天完成,那就等于没有完成,超时就等于没有完成,所以要注意工作时限或办理时限。
第五个要素不是必要的,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这个要素才存在,就是在场人员,谁来证明你的上级、正职是这么安排你的,让你来从事这项工作,谁来证明你。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这个要素也是必要的。所谓接受,所谓听准、记准,就是从这几个方面来把握。这是在服从、接受任务时要特别注意的。
第二阶段,在落实、实施一项上级的工作部署时,要注意的就是不要着急,学会分析和拿出办法。这里要注意3个方面的问题,所谓分析和拿出办法:
第一,要注意对依据的掌握和准备。
做事的依据不外乎几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东西,这个好办,直接用就行了;第二依据就是政策,是不是在政策范围之内;第三个依据是会议纪要,是不是有共同的会议纪要,一些黑头、白头文件都可以;还有一种依据是服务标准,我们讲公共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当然也有很多公共服务的标准,我们也可以从服务标准上找到依据。
这四个依据不管是哪一个,只要有了依据,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讲公共机构依法行政,从法理来看,公共机构是“法无规定,不得为之”。法是比较宽泛的,不单单指法律、法规,我们讲的依法行政是有法条依法条,没法条依法理,没法理依公序良俗,这都是依法行政,公序良俗就是指良好的公共秩序和民俗习惯。
我们要掌握这些东西,如果没有这个依据,那你做事就离开了法的轨道,所以法不是法律,它的范围比法律大,这个大伙一定要清楚。
有一次,我在中央的其他部委讲课的时候,有的学员提出一个问题,很多突然发生、领导突然交办的事,在政策里找不到依据,在法律、法规、规章里找不到依据,服务标准里找不到,会议纪要里也没有,因为还来不及做出一个领导集体决策,然后给你会议纪要,可是这件事非得做,这样没有依据能做吗?
我们说不能这么认为,刚才我们讲的依据是一类,它们都是有文字记录的东西,被称为“硬依据”,还有一类依据是“软依据”。
一是惯例。你们组织内部处理这件事类似的做法、惯例,还包括国际惯例、组织内部的惯例、一些习惯做法,这些都是软依据。还有一种软依据是能不能形成共识,别的依据找不到,但是我们在执行中,这些执行者能不能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
除了惯例、共识之外,还有一种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是否有这样的说法、做法或是研究,如果是研究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也可以作为依据。
但是使用软依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报请领导批复,并不是只要找到软依据就可以做,硬依据只要有,我们就可以直接做,但是软依据一定要打个招呼,要得到你的领导、上级的认可后,软依据也是可以用的。
所以,在执行中,一定要注意对依据的掌握和准备,如果你刚当领导,可能会不习惯,什么都要去查,如果你做得比较专业了,非常习惯了,这个依据在你头脑中,应该很快能反映出来,业务很熟悉、做得很到位,这些依据都能做到在你心中有数。
第二方面的考虑,就是一定要做好和预备好计划。一个最简单的计划就是工作次序,也就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的工作排序,以及事情的轻重缓急,优先做什么,事后再做什么,这是一个最简单的计划。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缓急,什么都一起做,这是不行的。
我们讲排队论是要做好几种排队,一个是先来后到的排队,比如我们到商场买东西、到银行取款都是先来后到的排队;二是后来者优先,比如信息,越是晚发出的信息越是新的,越应该优先处理;还有一种排队论是按照重要性排队,哪个最重要优先处理,哪个不重要往后放。这里的轻重缓急是根据不同的排队方式来进行安排的,大伙不能一概而论,都用先来后到的方式。
第三方面,要准备或预备好一些应对办法。万一出现意外、事先没有想到的东西,我们该怎么办,或者是万一出现了偏差,那应该怎么弥补或补救呢?这些应对办法要事先准备好。这就是我们讲的,在执行之前,要特别注意这些东西。
第三阶段,开始具体落实,实行自主决策实施和办理时,要实行八字真言,也就是迅速、亲切、公正、准确。作为我们公共机构,在执行中一定要快,一旦前面都准备好了,该接受的接受了,该准备的都准备了,开始实施了就要快,不能拖泥带水;而且凡是涉及到跟公民打交道,跟普通群众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亲切执行、亲切执法;要做到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还有把握政策、依据要非常准确。这就是我们说的迅速、亲切、公正、准确。
如果你执行的这件事,涉及到其他分管的领域,或是其他部门时,还要注意协调。刚才我们讲了,你分管的这块如果能独立完成,当然就没有这些,如果涉及到别人,就需要协调。一旦要协调的时候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协调好关系、协调好利益、协调好行动。
协调关系仅仅是手段,协调利益是根本,我遇到事情需要和你协调,这就意味着一定要给对方,也就是被协调者留足或设计利益的空间。如果一件事容易办,也能带来功绩,就自己独立办,如果这件事比较棘手,比较困难,我就和你协调一块办,谁还和你协调?别人得不到好处、利益,就不会和你协调。
有人问,我们做事都要讲好处吗?我们不要把好处、利益庸俗化,金钱是利益,但是除了金钱之外,我们还有其他利益,便利、机会、荣誉都是利益,所以我们不要把利益想的太庸俗、太狭小,一定要给对方设计或留足利益的空间。这就是我们讲的协调中利益是根本,如果没有利益的设计,协调是很难再次发行的。
而协调行动是目的,协调就是协同作战,必须方向一致,这是目的。我们重新说一遍,关系是手段,利益是根本,而共同行动是目的,只有把这三者都结合好,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协调,才能真正做好协调工作。这是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实施和办理阶段要注意的。
第四阶段,审结和反馈中,我们要注意总结和反馈,一定要检查下工作,做好总结,然后反馈。
在总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3个方面,就是全面、客观、及时六个字。总结一定要全面,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总结起来;一定要客观的描述;最后做完事马上做总结。我们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都是这行的有心人,也就是善于总结自己、积累自己的人。
总结和反馈不同,总结要讲全面、客观、及时,但是反馈不讲这些,反馈要讲的是不要这么全面,只有结果没有过程,而且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也不一定非常及时,要根据情况,可能一事一反馈,也可能这事和其他事联合起来一块反馈;可能这件事一做马上反馈,也可能等到一定时机再反馈。
有的人要问,既然反馈不要求这么多,我们的总结为什么要求全面、客观、及时呢?这里我们要注意,总结有两大作用,第一是为自己做总结,是为了总结自己、调整自己、反思自己。第二是备问的,在给上级的反馈过程中,有些反馈是有挑拣的,反馈是只说结果不问过程的,只要说工作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了什么效果就可以了,至于怎么做的不用多汇报。
但是你不能防止领导问你,他对某个方面关注、感兴趣,问你前因后果,你如果没有全面的总结就答不上来。如果答不上来,那不就坏事了,一次答不上来没关系,两次答不上来没关系,三次还答不上来,领导对你怎么认为?他会认为你没有头脑。
所以我们说,大家不要忽略总结的作用,一个是给自己的用的,一个是备问用的,这点要特别注意,总结和反馈不完全一样,这也就是在上面讲程序时,我们把审结和反馈写了两个方面的原因。
3、执行中的特殊要求
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些特殊要求。既然我们谈工作执行,所以一定要忠实于上级意图,要做到坚决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决定,不能任意改变,擅自做主。第二,一定要把上级意图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自主和决策中要体现的。第三,办事一定要果断,要迅速、有力。同时,在执行中还要注意的一条,就是遵循指挥、汇报链条,我把这个链条给大家做一个超级链接,大伙看一看。
我们通过这个图可以看出,在正常情况下,一定要走中间的箭线,我们把它叫做中间原则,是指一定要做到逐级、统一、不中断三大原则。假如你处在基层领导的地位上,那你向上请示时,一定要向你的领导请示,在科层制的组织体制条件下,我们要讲一级管一级,你得知道你的领导是谁,要向你的领导请示或报告,不要越级请示、报告,因为你领导的领导不是你的领导,而是他的领导,还有就是你下级的下级也不是你的下级,所以你不要向他指挥和命令。
如果你在单位处在中层领导的地位上,就会涉及到越级指挥的问题,要注意你的下级是基层领导,如果你是处长,你的下级就是科长,而科员是科长的下级,不是你的下级,你的指挥、命令是要对科长的,让科长命令、指挥他的科员,不要越级,既不要越级请示,也不要越级指挥。
统一是指你的领导可能有好几个,关键要知道你的主管领导是谁,一定要统一向他请示、汇报,不要滥汇报、滥请示。如果你的主管领导说不行,其他领导说行,那你怎么办?你就把自己放在了矛盾陷阱中。
另外,不中断原则,我们就不多说了,实际上这是管理规则的事,不中断就是指在单位中,不能由于一个人的不在而中断对公民的服务,中断公共服务是不允许的,一个人可以请病假、事假,也可以外出、出差、开会,可以离开这个职位几天,但是离开了不能把权力带走,要委托某人代行使你的权力、职责,继续这个服务。
我们有时候到一些地方政府、办事机构就会遇到这样的事,到某一个地方办公,人家告诉你今天办不了,因为办理的人出差了,一周后才能回来,那就会让公民白等一个星期,这就是管理中断、服务中断,你可以出差,但是应该有人代你办理,如果你长时间不回来,这样就会很麻烦,公民有些事情是等不及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坚持不中断原则。
边上也有两个,左边是例外原则,我们是用曲线表示的,右边的是期效原则,也是用曲线表示的。作为一个领导,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越级指挥、特殊情况下可以越级,这种情况下可以实施例外原则;作为下级向上请示时,也不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越过领导向上请示,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向上请示,这里动用的是期效原则。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原则到底是怎么回事。逐级原则的目的一是建立分级负责制,强化责任心;二是避免一竿子插到底的领导作风;三是避免成为通天式人员。有些人作为下级官员,能够和单位的最高领导也就是一把手通上话,实际上这是非常不利的,对你本人也是有害的,有百害但也有一利,但那是在赌博。这样不好,我们要学会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事。
如果你能直接和最高领导、一把手对上话,你可能会觉得在这个单位里很舒服,但是万一有一天这个一把手离任或是离职,到别的单位任职去了,他临走之前没有把你提拔起来,你怎么办?那你就毁了。大家想想看,如果你的下级绕开你,向你的领导请示、汇报,你的心里也会很难受,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意的,也是你的领导所不愿意的,所以你也不要越过你的领导,向他的领导请示报告。
你一旦成为通天式人物,第一,你的同级嫉妒你;第二,被越过的那级记恨你;第三,绝大多数人都不和你说真话,不敢和你说真实的东西,因为不知道你在通天的时候说些什么,大伙都提防你,所以在这个组织里,你会一个真正的朋友都没有。
唯一有一利就是你在赌博,万一你通天,最高领导看上你,把你提拔上来了,这也行,一旦提拔上来了,嫉妒、记恨都没有了,就变成羡慕了,但是这个成功率是很低的,那是机会主义者。当然也有成功的,但这个机会是很低的,一百个也成功不了一个,它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做这件事,不要破坏一个组织的内部规则。
有人问越级指挥、命令可以吗?一旦出现越级指挥、命令,也会有很多危害,被越过的一级就不干事了,他可以推卸责任,你会很累,这样也不好。所以要掌握逐级的原则。
统一的原则的目的,第一是为了避免多头指挥、请示;第二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权力边界;第三明确领导间的分工与合作。中心原则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或目的。不中断原则刚才也讲到了,服务和管理不因个人因素与内部事务而中断,比如内部可以组织干部星期二下午学习、参加培训,但是不能对外说业务学习不办公,应该要有值班、值守人员对外。
例外原则,刚才我们讲了,上对下在常规、正常情况下,要逐级指挥、命令,但是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一竿子插到底。什么是特殊情况?这个原则适合于突发、紧急事件,比如一个公民看到某个地方着火了,给市长打电话,市长去找分管副市长,副市长找消防局局长,消防局局长再找消防大队,消防大队再找消防中队,然后再找到消防战士,这样倒是逐级指挥,很守规矩,但是火已经着完了,没有用了,这样是不行的,应该赶紧去做。
所以这个原则适合于突发性、紧急性事件,这个原则还适合于复杂的、重要的、关键性的大事,你可以亲自去抓。还有是在特殊时期以及试点试验时期,可以采用这个原则,比如领导可以直接抓一个基层单位做试点,高级领导直接蹲点,这是可以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行例外原则,是可以一竿子插到底。但是在常规情况下,我们不要这样做,还要发挥下级各级领导者的作用。
之所以要遵循期效原则,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工作和办事的效率。1998年到2002年朱镕基总理执政时期,中央的一些部委就实行过“一周默认制”,也就是下级向上级请示批复的问题一周之内必须答复,如果不答复则自动生效,出了事由上级的部委来负责。这个原则在现实中应该怎么用呢?我请示你,你压箱底扣发了,超过了一定的时限,我就会向再上一级请示报告。
我们国家现在这方面的法律没有,可是行政执行上的一般规则就是这样,级别越低的官员期效期越短,级别越高的官员,期效期越长。一般从行政部门来看,最短是一个工作日,最长也不会超过一个月。也就是说,如果你是科长,我作为科员向你请示一件事,你在一个工作日之内必须给我答复,行或不行,不行要说明理由,行的话就去执行。
如果超过了一个工作日,我就向处长汇报、请示,一般处级规定为三个工作日,星期五下午五点的请示,应当是在周二的五点之前给批复,这就是三个工作日。作为局长可能是一周的工作日,也就是五个工作日,再往上可以是一个月,也就是或级别越高,期效期越长,级别越低,期效期越短,这样能提高我们工作和办事的效率。我们从制度上还没有,但是一般的规则都是这样,这就是期效。
我们回顾下这个图,中间原则就是逐级、统一、不中断,箭头既有对上的,也有对下的,对上不要越级请示报告,对下不要越级指示和命令。左边是例外原则,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一竿子插到底。右边是期效原则,在有些情况下可以越级请示报告。一个是正常、常规情况下,一个是非正常、非常规情况下运用的,我们把这些东西叫做指挥汇报链条,这是在科层制组织体制下的组织规则,或者是一个原则。
做好执行工作,第一是要把握工作程序和工作原则,第二是要注意几个注意事项,第三是要掌握执行时的一些要求,尤其是遵循执行汇报量。
(编辑:抚顺华图01)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